你还期待“双十一”吗?
“双十一”是否已经消亡?
带着这两个问题,作为资深淘宝买家的小编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双十一的变化。
在这之前,我们先看一组天猫双11历年来的成交数据(来源于网络):
2009年 销售额0.52亿,27家品牌参与;
2010年 销售额9.36亿,711家品牌参与;
2011年 销售额33.6亿,2200家品牌参与;
2012年 销售额132亿,10000家品牌参与;
2013年 销售额352亿,20000家品牌参与;
2014年 销售额571亿,27000家品牌参与;
2015年 销售额912亿,40000家品牌参与;
2016年 销售额1207亿,98000家品牌参与;
2017年 销售额1682亿,140000家品牌参与;
2018年 销售额2135亿,180000家品牌参与;
2019年 销售额2684亿;
2020年 销售额4982亿。
看到上面的数据,也许有很多人会和小编有一样的疑惑:明明感觉双十一越来越没意思了,可看这个销量蹭蹭上涨,难道只有我自己觉得没兴趣?相信我,你绝不是孤独的。
小编认为,这和历年双十一的玩法规则有关,主要有以下几大变化:
一、开启预售模式忘记从哪年开始,双十一不再是11月11日一天的活动,而是变成了从10月20日左右就开始的一个持久战,你会发现,你想购买某个产品时,已经不能靠加入购物车来计算满减了,而是需要支付20元到200元不等的订金,然后你预定的商品才会出现在你的购物车里。预售模式真的是双十一的神来之笔,完全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让你“不得不”消费。
- 你不付订金,有抢不到货或者享受不到最低优惠的风险。
- 你付了订金,如果不付尾款,订金不退。
- 只要全额付款,退款时,订金可退。
瞧瞧,这一条一条,哪一个不是让你感觉这订金不付我就吃亏了。付了订金又必须付尾款,反正如果不想要了还可以退,大部分商家都是赠送运费险的。
二、活动期间不可以申请退款还记得自己凑满减的快乐吗?凑够满减之后,转身就去已付款里面把不需要的商品退掉,这样不仅自己想买的商品获得了最低折扣,还不用为了凑单而买更多的商品,这种快乐已经不付存在了。
因为,在某一年的双十一,你突然发现,当你兴致勃勃的凑完满减,跑去把不想要的产品退款时,系统提示你:由于订单需求量过大,活动期间不可发起退款。
不知道你们看到这句话是什么感觉,小编是在有种半夜被雷劈了的感觉。不过还好,都是有运费险的,收到货再退就好了。
而女人才懂女人,收到货之后,有一半的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不需要这个而并没有退货,还有一半的可能看到商品之后,仔细端详,觉得真的不错,而且价格优惠,不如就留下吧。(这里有同感的可以举个爪)
三、不是所有活动商品都参加满减“资深玩家”都知道,最初几年,只要是参加了双十一活动的商品,都是参加满减活动的,凑不上“400减50”还可以凑“300减20”,所以,在“做题”时都会习惯性的把所有商品的金额计算进去。可就在那一天,在你准备付款时,发现有几个预售的商品它——不参加满减!有没有感觉瞬间损失了几个亿?
作为一个从前两届就开始参与“双十一购物狂欢”的“老玩家”(无形中暴露了年龄),眼看着这些年的双十一,从一个单纯的平台打折购物节变成了全民购物狂欢,而每年的双十一之后,又变成“全民吐槽大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期待双十一,甚至不再期待“38女王节”、“618年中大促”、“双十二”等等诸如此类的购物节了。除了“购物节”的玩法过于复杂之外,与直播购物及短视频的兴起脱不了关系。
以往只有在购物节才能买到的“最低价”,现在只要蹲某个顶流主播的坑就可以买到,并且不必浪费脑细胞去计算如何最省钱;以往只有在某直播间才能拿到的活动力度,现在只要是一个有些流量的主播或者短视频博主时不时的都会给个“惊喜”;以往品牌活动期间发放的大额优惠券和时不时出现的”漏洞“,现在是定时定点定量发放。
总的来说,流量被分散之后,商家已经不需要通过集中的购物节来提升销量、打造品牌形象了,直播购物和短视频带货中,随手一刷就是爆品推荐,就是额外折扣,即使没有双十一便宜,但是现在人们精力都是有限的,已经没有太多人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而只为了多拿几个小样,或者获得一点点的优惠了。
累了、乏了,看着储物间堆积的日常用品、化妆品,衣柜里几乎没穿过的过季、旧款服装,已经提不起购物狂欢的欲望了。如果说真的要参加,可能也只是旁观,看看“别人的狂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