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4月2日,特朗普政府推出两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税举措:首项政令规定自4月9日起,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贸易国实施对等报复性关税机制;次项政令则于5月2日生效,终止中国输美小额包裹(800美元以下)的免税优惠政策。白宫将此次改革定位为经济主权宣言,然而其冲击波正穿透国际贸易体系,可能颠覆二战后构建的多边贸易框架,引发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 跨境贸易领域首当其冲面临成本挑战。据行业监测显示,新政甫一实施,中美航线物流服务商已启动运价调整机制。当前中国输美商品面临复合关税压力,新增的34%报复性关税叠加既有20%关税壁垒,综合税率突破54%大关。传统包税物流模式遭遇政策冲击,物流服务商通过运费加价向跨境卖家传导成本压力。 多家跨境电商企业证实,近日已陆续收到承运商发来的运费修订通告。值得关注的是,新政对国际快递业务产生差异化影响:专线小包因适用800美元免税额度取消政策,运营成本显著抬升;而海运大货柜因早前已无免税优惠,受本轮政策波及相对有限。这种结构性调整正迫使跨境企业重新评估物流方案与定价策略。 一觉醒来,做美线的人,天都塌了。” 美空渠道涨两块,美森涨一块五。” “到港之前都要加钱,货代让补差价
海运价格调整引发跨境行业策略调整,据行业数据显示,美国航线货运代理费自4月9日起实施阶梯式计价标准,平均每公斤运费上调1-2元。具体执行细则显示,4月9日前的在途货物维持原有费率,此后入库货物将按新标准计费。 针对此次价格变动,中小型跨境电商经营者普遍反映,以单票货件150公斤为例,按中间值1.5元/公斤的涨幅计算,单批次物流成本约增加225元,在整体运营成本中占比相对有限。但多位从业者强调,在多重成本要素叠加的跨境贸易环境中,任何费用波动都将对供应链管理形成持续性考验。 据跨境电商业内人士透露,当前行业已出现明显的策略分化:部分企业开始着手优化国际物流方案,通过改进包装规格、调整发货节奏等方式降低分仓概率;另一些企业则在产品开发端寻求突破,通过增加专利设计、提升材质标准等增值手段增强价格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约75%受访商家仍维持现有定价体系,采取动态观察市场反应的审慎策略。 关税政策调整带来的连锁效应正在显现,不仅影响国内直营的跨境电商主体,更波及近年布局东南亚制造基地的企业群体。越南等新兴跨境枢纽的产业园区内,中国企业正面临供应链重组与关税成本再平衡的双重挑战,产业转移带来的预期成本优势正在被政策变化逐步稀释。 在终端定价策略方面,行业测算显示,若完全传导物流成本增幅,商品零售价需上浮8-10个百分点,这可能导致转化率下降3-5个点。因此,多数商家倾向于采取渐进式调整方案,通过会员体系优化、组合营销策略等柔性手段逐步消化成本压力。
过去几年,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外资友好的政策以及对美贸易顺差优势(2024年高达1230亿美元),越南成为了中企制造业产能转移的首选地,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世界工厂”。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有近150家上市公司在越南设厂,其中不乏来自我国的汽车、新能源、电子半导体、家电、家居家具、纺织鞋帽等行业的诸多企业,一方面是看中了越南制造业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是试图通过“越南制造”标签来规避对华关税。
然而,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彻底击穿了这一“算盘”——越南对美出口商品将面临46%的关税,远高于中国的34%,导致在越设厂的企业成本骤增,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生产需承担高昂关税成本,撤离则面临前期投资的沉没风险。
“对东南亚的征税力度超预期了,来越南投资建厂的企业天塌了
。” “砸在越南的钱还没收回本呢,规避关税的路径先被堵死了
。” “到越南建厂的基本上中企居多,美国这是为了全方位无死角地堵住中国卖家?”
越南当局正以关税让利策略应对经贸挑战,其财政部近期向美方提交全品类零关税贸易协定草案,承诺大幅提升美国农副产品、LNG能源及高新技术产品的采购规模。若该协议最终落地,越美双边贸易成本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预计在越布局的跨国制造企业将获得6-8%的出口成本优化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美方对此的复合反应:4月6日美国商务部启动镀锌钢材反倾销调查,对越企征收40-88.12%的临时惩罚性关税。这折射出华盛顿对越贸易逆差(2023年达1100亿美元)的持续焦虑,也印证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博弈特征——即便零关税协定获批,跨境企业仍需防范可能衍生的三大合规风险:中资股权限制条款、原材料溯源审查机制以及出口配额管制体系。 在东南亚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制造企业面临战略抉择:是借力越南的成本优势完善全球布局,还是规避政策风险回归本土产业链?特别是在原产地规则趋严的态势下,产能转移的综合评估需考量技术代差、物流重组及ESG合规成本等多重变量。欢迎业内人士分享实操经验与决策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