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我做亚马逊的日常 工作记录: 其实不是自己想创业当老板,实在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一不小心就被社会淘汰了。 1:7月一直在看选品及亚马逊的基础知识,所以结合软件及自己的能力选出来一款五金类产品。查了一下某88有一家有现货,但为了避免后续侵权风险,所以要适当做一些差异化设计。找了设计师出图,后续会找厂家生产,因为是组装件可能要找几个厂家,虽然不熟练,但万里长征总得迈出第一步。 2:大家都再说亚马逊不好做了,但我觉得好不好做都是相对而言的,现在什么都不好做,随时都有进来和出去的人。就看你怎么操作怎么想。我觉得中国制造这么强大的供应链,可以吊打全世界,没理由只能做一两年,三五年。可以中长期坚持一下。说不定再做亚马逊的时候会有另外的机会出现呢。基于不赚快钱,不搞骚操作的想法,去年营业执照下来后就找了服务商注册了商标,上个月终于等到通知说商标已经通过了,R标下来了。 3:R标下来后马上去万网注册了域名。花费69 4:找设计师设计商标,为后续包装做好准备。 5:产品开发已经在7月底完成,详见图一图二。 6:图三是找服务商做了外观专利申请,避免以后产生跟卖及侵权风险。 7:这款产品查了一下关键词,原来是季节性产品,就算现在发货,运输及上架也过了今年的旺季,只能等开发好产品后为明年做好准备。待下周样品到货后就要开始找厂家生产了。
展开...10
很多地方在扶持电商,有些做法是不对的。 昨天,我见老家有一则新闻,组织召开电商培训会,教大家怎么在网上卖货,怎么卖得更好。 这种做法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采取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就像看到一个人有病,却把脉摸错了,这就不好了。 现在的农村,准确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有好产品卖不出去,而是很多产品本身就不是好产品,却鱼龙混杂地借用电商的平台给卖出去了,虽然赚了钱,但是却留下了不好的信誉,使得消费者对农村的认识在变差,这就是几条鱼腥了一锅汤。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 有的是亲眼所见,有的是道听途说,但真实性还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水平不高的人教给农户拙劣的营销手段,不少都有些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卖土鸡蛋,当客户讲价的时候,农户也学会了避开讨价还价的环节,转而强调自己的鸡吃了什么中药材,鸡蛋里面有多么的富有营养,以前没有从事这个行业还觉得挺新鲜,等到进来了才意识到这都是套路。 我们正常卖五味子,四十左右一斤包邮的时候,一个五味子产地的农户,利用朋友圈营销的,竟然要价一百多一斤,让人咂舌,这种割韭菜的方式实在是太生硬,但也实在是有胆量,一单就可以赚百八十元,我们卖几十斤可能都没有人家卖一斤赚得多,着实有些眼馋,当然,还是有不少的消费者吃这套的。只是这是透支消费者对农村的信任,卖货的人并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买单,整个不诚信的账都会算到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大盘子头上,日积月累,就是病了。 好东西不愁卖,是这样的。 现在很多人还有一个观点,说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不这样认为,只要是好东西,总还是有比较广阔的市场的,就看有货的人怎么去操作。以中药材为例,把野生的黄芪,野生的甘草,一斤炒到上百元,我不知道要价怎么会这么黑,难不成采挖的时候需要雇白领?我不认为这是合理的,野生的并不一定就需要贵,相反,从大自然索取的东西,本身产品的成本都没有,还是人工的问题。农户采挖的,一天合得上工钱,大多也都是满意了,加价更多是体现在流通的层面,所以才说,种地的不一定是最挣钱的,中间的环节拿了利润的大头,很多人就说了,没有利润,谁会无利不起早,感觉整个都是拧巴的。所以就出现一种怪现象,我们抱怨医院的中药材要价高,却忘了这个过程中,就是我们一点点儿把价格加上去的。 教大家如何做电商,看着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的情况是,这个鱼一定要是好鱼,臭鱼烂虾可不行,以草莓为例,奇形怪状的,空心的,毫无味道的;以金银花为例,有几个种植户敢拍胸脯说自己的产品不怕检验。 与其搞电商直播的培训,真的倒不如给参与的人讲讲“工匠”精神,这才是根本。
展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