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 11 真凉了?恰恰相反!

其他 其他 848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4-11-22

没热搜,没战报,多的是凑单凑出销冠,不过这多是自媒体的噱头。

事实上,这届双 11 的业绩比以往冲得更猛。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全国快递揽收和投递量均超 120 亿件,同比增长 20%以上,人均收 8 个快递,老实说,你收了几个?

京东数据也表明,今年双 11 综合电商平台、直播电商平台累计销售额高达 14418 亿元,比去年多了 26.6%。都说好了你不买我不买,一起立省百分百,可事实证明,只要价格到位,一切好说。毕竟今年的补贴力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既有平台的各大满减券补贴,还有商家下场贴钱,这羊毛不薅就亏了,特别是 3C 数码行业,补贴占比 47.65%。一通补贴下来,价格能有多给力?

就拿手机来说,7 月份发布的小米 K7 至尊版,在各种平台补贴加上叠加券后,12+256GB 版本的价格从起售价 2599 元降到 1999 元,直接卖爆,拿下国产手机销冠。还有刚发布两个月的 iPhone 16 Pro Max,价格从 9990 元跌到 8799 元,直降 1200 元。这说明啥?

说明再多缺点,只要价格到位,哪哪都是优点。双 11 唯一不足就是省钱太难,还得拼智力,买买买变成数学题,双 11 过成数学节。谁还记得第一年双 11 ?就一天,没那么多规则,直接半价,买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可现在,双 11 战线比马拉松还长,套路令人眼花缭乱,规则难倒尾款人,但凡有个环节没跟上,那就是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后尾款成冤种。

很多人就问了,双 11 就不能简单点直接打折?为啥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背后到底啥套路?对于这些问题,今天我就一口气给大伙彻底讲明白。双 11 规则复杂,是因为双 11 购物节的本质是价格歧视。这里的歧视可不是那种人身攻击,而是说商家会根据消费者不同特征实现利润最大化。啥意思?

举个例子,一件衣服成本 50 块,对价格不敏感的小 A 愿意花 100 块买,价格敏感的小 B 只愿花 80 块。商家若定价 100 元,小 B 肯定不买,只能从小 A 那赚 50 块。但定价 80 元,两人都买,就能赚 60 元,多赚 10 块。那商家怎样在保持高利润的同时吸引小 B 这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呢?答案是定价 100 元,发 20 元优惠券。通常,小 A 愿花 100 块买,小 B 不愿花 100 元,就会花时间找 20 元优惠券,最终 80 元买下。

通过这种方式,商家从小 A 和小 B 身上共赚 80 块,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叫价格歧视,双 11 发放的各种优惠券就是价格歧视策略的体现。

再有一个原因是价格混淆,核心目的是让比价变困难。买买买时,大家都想找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若商家直接粗暴降价,消费者一眼能看出哪个划算。但这样可能导致商家为争市场份额打价格战、刷好评等恶意竞争。为避免这种情况,商家采取多样化定价策略,让消费者难以直接比价。

比如说,有两家网店卖同款牙膏,A 店 20 元买一送一,乍看 A 店划算。但 A 店又推出加 1 元送旅行装、消费满 100 送 20 元优惠券活动,B 店则是 10.8 元一盒,买第二盒半价,买三件减 10 元,还能参与跨店满减。比较哪家更划算就复杂了,商家为刺激消费,设置各种门槛券,刺激多买多优惠,这样总体销售额才越多,利润空间越大。

所以你看现在的双 11,买东西红包得抢,定金得付,还得参加店铺挑战计划、买店铺购物金,完了还得凑券,五花八门的跨店满减券、美妆券、88VIP 大额券等等,不凑到最后都不知道底价多少。消费者晕了,但平台和商家至少有一方赚了。

所以,不管大家怎么吐槽规则复杂,面对竞争激烈、流量困境的现实,双 11 各种花式促销短期内大概不会消失,想省钱的朋友可能还得多练练数学题。那么问题来了,今年双 11 你消费多少?

qw1.jpg

关注下面的话题,发现更多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4
获赞
1
内容
0
关注
0
粉丝

TA的资料

  • 认证信息:暂无认证
  • 勋章荣誉:暂无信息
  • 身份信息:暂无信息
  • 经营领域:暂无信息
  • 居住地址:暂无信息
  • 主营产品:暂无信息

TA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