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5.6亿 占网民整体的62.0%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较2018年底增长1.63亿,占网民整体的62.0%。
网络直播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直播,可以将产品展示、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现场发布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地域不受限制、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如今“直播+”模式的内容形态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娱乐、购物、教育、出行以及社交、旅游等。据微热点(wrd.cn)统计,2020年6月,“直播+游戏”模式的热度最高,热度指数高达52.89;其次是“直播+教育”模式,热度指数为49.89;而“直播+购物”模式排在了第五位,热度指数40.90。而从网络直播类型热度指数榜单TOP10中可以看到,早期兴起的真人秀直播、秀场直播的热度指数远远低于其他直播类型的热度。
2020年以来,直播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直播电商一度火爆。如果问时下最火的营销模式是什么?那么答案必定是“直播带货”。它改变了传统网络购物的模式,一方面是来自带货者自身的流量担当,另一方面是商品售卖模式的创新,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播带货”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的标配,从网红达人到企业老板,从政府官方到企业自营主播等多样化的网络直播纷纷涌现。当下,直播已经发展成为电商在新时代的新产业,“直播带货”呈现出极强的爆发性,正在创造一个千亿级的新市场。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电商直播市场规模已经到达4338亿元,预计2020年行业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大,有望达到9610亿元。
6月份直播带货信息量高达1812.8万
6月直播带货信息量1812.8万 较5月增幅达56.03%
从2020年二季度3个月相关直播带货的整体信息量来看,呈现了逐月递增的趋势,4月信息量较3月虽有19%的下降,但5月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开启的618预售活动,5月份信息量较4月有大幅增长,增幅高达68.46%。而到了6月份全网信息量更是增长到了1812.8万,较5月的1161.8万增长了56.03%。
“618年中大促”掀起直播带货信息传播高峰
“618年中大促”前期,品牌商家、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平台主播,就纷纷参与到直播带货的狂欢盛宴当中。以淘宝直播为例,今年“天猫618”期间,有超过300个明星参与直播带货。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网红达人,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华为产品总裁何刚、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等600多位企业家,也在淘宝直播间亮相。“天猫618”自5月25日预售启动以来,淘宝直播的场次已超过140万场。
通过全网信息走势图可以看出,统计时段前期相关信息处于持续波动态势,日信息量最高379.4万,后期相关信息逐渐下降趋于平缓。可见,“618年中大促”的相关信息掀起了直播带货信息的传播高峰。
微博成为直播带货相关信息传播的主阵地
在统计时段内,微博平台是直播带货相关信息的主要传播平台,占比高达88.90%,主要原因是品牌商家、平台和主播微博预告直播活动以及微博有奖转发等,获得大批粉丝和网友参与转发。而其他平台信息占比相对较小。
“电商”“品牌”“明星”“主播”齐上阵引发高度关注
在相关直播带货信息的关键词中,“电商”“品牌”“明星”和“主播”受到的关注度更高。“电商”平台方面,“天猫”“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关注度更高。“品牌”商家方面,“华帝”“Olay”“锐步”“多芬”等热度更集中。“明星”代言人方面,“时代少年团”“鹿晗”“周震南”广受粉丝欢迎。“主播”方面,“薇娅”VS“李佳琦”两大头部主播谁带货能力更强。
虚假宣传、售假和刷单等问题引发一定的负面情绪
在统计时段内,直播带货相关信息的非敏感信息占比99.29%,而敏感信息占比仅为0.71%。敏感信息多集中在直播带货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售假、刷单、暗含套路等乱象上。
而从敏感信息关键词中可以看到,“直播带货”过程中的多方参与者“商家”“平台”“商品”“主播”等均受到了“消费者”较多关注;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虚假宣传”“售假”“刷单”等各类乱象成为了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不仅损害了消费体验,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消费者也呼吁相关“机构”能够出台直播带货“规范”起到“监督”“监管”作用,“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敏感微博话题#直播带货退货率高达70%#阅读量高达1902.7万
在敏感微博话题中,#直播带货退货率高达70%#的阅读量最高,达1902.7万。#直播电商运营黑幕#的阅读量939.1万,#直播带货问题多维权难#阅读量141.5万。可见,消费者对直播购物过程中遭遇损害自身合法利益的行为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