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dy有话说 发表于 前天 10:50

入坑跨境电商:在Temu平台上的挑战与思考

从今年3月份开始尝试了解跨境电商,并选择temu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时间了,这不算是一段很短的时间,可以给自己一个总结的阶段了。选择这个平台是因为看中的就是他的入门门槛比较低,个人身份证注册店铺,低成本轻资产开启跨境之旅,我选择的是全托管模式。
什么是全托管模式我们只作为平台的供应商,提供产品和报价,平台核价,觉得利润可以就做,我只需要把产品备货到平台的国内仓,平台会根据销售订单自己安排发货,客服,售后等操作,对应商家需要做的就是不停的核价,上新品。于该模式之下所遭遇的困境,亦或谓之挑战,本人亦进行了一番梳理:--核价问题:全托管模式下的核价过程,是我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平台利用AI技术对比市场价格,使得合理定价变得复杂。为了通过核价,我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优化产品图片,反复调整,这一过程既繁琐又耗时。--出单问题:即便成功上架商品,如何快速出单仍是一大挑战。选品成为关键,但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往往依赖运气而非策略。自我摸索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新卖家在自然流量获取上的不易。跟很多同行交流过,都是基于大批量铺品的基础上,拼到一些爆品,当然也有些比较有经验的,上架就能出单的,那是高手和运气加成。--备货与库存风险:当你的品开始动销,有了订单并且订单逐渐增多的时候,平台会要求你大量备货,你要根据他的要求备货,否则会影响履约评级,如果断货流量也会降低;大量备货后,就有了库存风险,有时候刚备好一大批货,不知道什么原因流量就下滑了,出单少了,你的货就面临滞销的风险,这时平台会要求降价,以获得较多的流量。--活动依赖与竞价压力:报活动似乎是提升销量的唯一途径,但这往往意味着更低的利润。同时,平台上的竞价机制让价格战成为常态,不参与则可能失去曝光,参与则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同时还有高价限流的操作,一旦被定为高价限流,那产品就完全没有流量,直到你降价到平台指定的价格才会解除限流;--前端定价迷雾与罚款机制:前端定价的具体逻辑咱也不懂,但正常理解应该就是供货价+物流成本+平台运营成本+售后成本等计算的,总体来说应该按某个大致的比例来,但实际上是个迷,有时候商家核价已超低核价,甚至降过价了,前端价格还是坚挺,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变高,商家赚的少的可怜,甚至颗粒无收,免费给平台打工;此外,严格的罚款机制对于差评和投诉的处理,几倍罚款,买家可以无理由退款不退货等操作,全部商家买单。--反思与展望:说完这些,就要吐槽下这种疯狂压榨商家的模式,是哪个鬼才发明的?中国是有不错的供应链,但这种无情压榨商家,让国外得利的做法真的合适吗?想以低价出圈,还要保证平台自身的掘金能力,并持续不断开拓掘金能力,只能不断损害商家的利益,当卷到没有利润后,会卷向哪里?我觉得是参与生产的最终劳动者,他们的利益同时会被压榨,虽然法律保护了劳动者权利,但在法律看不到的地方或者难以企及的地方,无数普通百姓的生计也被压榨?手工5毛钱一个的,慢慢变成4毛,3毛。。。自愿原则你做不做?中国无数普通百姓创建的优质供应链,国外消费者得了利,平台赚的盆满钵满,受伤的是国内,这种方式真的可持续吗?对于我自己来说,虽然利润空间很低,但依然还是要再尝试一下,精进自己的选品,抱怨没什么用,在国内不管哪个平台都在无限内卷,既然已经踏进了这个圈,那就再试一试,不轻易放弃,在微薄的资源下极限求生,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样子,我也是其中一员,别无选择。希望未来自己在业务上持续改进吧,想要在这里占一席之地。当然,这种方式并不可持久,平台也在倾向半托模式逐渐转型,这个过程只当给自己练手做积累,以后走入更宽广的平台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入坑跨境电商:在Temu平台上的挑战与思考